紅毛港「卡越仔」(單拖漁船)最興盛的時期大約在民國六○到七○年代,民國六十年代擁有五六百艘之多,曾經創下紅毛港漁業史上的高峰。卡越仔漁船分為大型和小型,當時政府對於漁船噸位有限制,大型船最大是九十五噸。ˊ只要五十噸以上就得向政府報告,船上需配有一名領有執照的報務員,後來漁民都逐漸私自增加船隻噸位。一般大型船的人數為六至十人,成員是船長、大車、船員等。其中大車的職務為輪機長。一般船上須有船長、輪機長;若是出國,就須有大副。船長的資格只要受過訓練領有船長執照就可以擔任。船上還有煮飯的童工,小學畢業就去學討海,但童工還未成年,不能領船員證,所以只能登記「筏仔證」,小孩用竹筏載去,和大艘船隻一出海。
在船行駛時船上備有探水機,探水機是測海水深度的儀器,使船隻不致擱淺。以前在日本是用來探測魚群用的,稱為魚探機,大約在四十年前就有了,台灣卻把魚探機拿來探測海水深度、海底地形礁石等。大約二、三十年前日本人發明了海底探測器(海底電視),可探測海底深度、地形、有無大礁石等。海底電視主要是大型船隻才有配備,而在台灣大約在十多年前才使用。
在二港口還沒開闢前紅毛港的漁船都由哈瑪星進出,捕進來的漁貨就在哈瑪星漁市場拍賣。當時卡越仔漁船捕撈的季節性漁獲以蝦類較多,農曆八月起就可捕到蝦,像草蝦、厚殼蝦、龍蝦、劍蝦都有。到十月份收獲情況豐富,直到隔年四、五月份產量和品質會漸趨低落。有些人會利用晚上電蝦,因為蝦有倒退跳的習性,在漁網前方接上電流,蝦被電到,受到驚嚇會立即往後跳,就可一網打盡。蝦獲量白天和晚上差很多,蝦子如果浮游起來就卡不到了。蝦的產期到六月為止,未卡完的蝦子就自然死亡。
卡越仔出海一次大約十多天,除了蝦類還會卡到魚類、蟹類也會被卡在其中,魚類有肉鯽仔、沙腸仔等種類繁多,尤其是沙腸仔,在農曆正月到四月間吹北風時,會躲在西邊的石頭縫裡,是盛產期。
當時漁船的捕撈範圍曾遠達香港,香港的漁船很特殊,整各家庭都在帆船上,小孩被用細線綁住,避免船搖晃跌倒,還聽得到雞啼、狗吠。漁船傍晚下網,到十二點左右收網,船的兩側各掛六張網,總共十二張網。香港早期是採單拖漁船,現在是雙拖漁船。另外,沿海需大陸鐵殼船密集,人多勢眾,過去因政治因素,船隻也不大,還有風險的考量,不敢太明目張膽;而現在都開放了,鐵殼船變毫無顧忌,哪裡都去。我們台灣漁船很難在此作業,加以紅毛港即將遷村,已無魚可補了。
漁船捕撈的範圍,大約從北風吹起的十月份開始,從基隆港駛往北方約十個鐘頭處、海深約八十八至八十九米深海域,此處草蝦量叫多,密集度高,隨著北風吹送,大約農曆十月十日,蝦群逐漸退到三貂角海域,接著再退到西邊的目斗嶼、澎湖花嶼附近,蝦獲量多到船隻堆到無處可放的地步。差不多農曆十二月半到正月之間,退到澎湖西南西東吉附近的三百區海域。
草蝦喜歡棲息在淺棚的近墘邊的半沙土區,爛土就太深,不好。如果卡到腳部呈現紅色的蝦,就是半沙土的;如果腳部呈現較白色的蝦,就是比較淺的。卡蝦的時候經常會卡到三月管仔(星梭蟹)。
漲退潮時會影響到蝦獲量,潮差三米,蝦獲量就會相差很多。高雄港以南的區域,當月亮升起來時,海水就會退潮;高雄港以北,當月亮升起來時,海水就會漲潮;高雄港潮差和台中港差六小時,當高雄港漲潮到八分滿時,台中港正值落潮。潮差會影響水深,太高時下網,網構不到底,補不到漁獲;太低時下網,網會被礁石卡住鉤破,一樣補不到漁獲,有時前一天蝦獲量多,第二天卻補不到蝦的情形。
卡越仔和補烏魚的方式不同,過去卡越仔不能補到烏魚,但現在用雙拖也能補到烏魚,因為雙拖漁網大。蘇澳補烏魚的船隻造型和紅毛港補烏魚船隻造型不太一樣,體型較小,頭部尖尖的,裝有馬達,有兩艘船將網圈起來,再捲起來。
巾著網漁業是小型圍網的一種,巾著網都是二艘船合作,搜尋到魚群後放下漁網,將魚群包圍往後拉緊網底的繩索使網變成袋狀,就可將魚兒補到,捕獲魚種以烏魚為主。用巾著網補烏魚前,要先用魚探機打入海中,探測出密集光點,就表示那裡有魚群。接著,再射出線定座標位置,確定後,立即放網下去,可補到萬餘尾。現在也有人用這種方法抓魩仔魚。